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七百章 白色恐怖

Video Cover Image

第七百章 白色恐怖 (第1/2页)

微看书 vks.cc,最快更新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李谕这间密室不仅收藏古董,有时候也会与一些人进行私密级别比较高的对话,比如刚从日本回来的姚宏业。

李谕现在是三井的隐形大股东,把从三井财阀赚到的钱通过三井旗下的第一国立银行先经由大卫·别克的手转入美国和英国的部分银行,然后再悄无声息转回国内。

美国这只“白手套”不用白不用。这一番周折会多损耗三四个点的手续费,为了安全只能如此。

姚宏业拿出几张单子,对李谕说:“先生,张作霖控制了东北的大豆收购。”

这是个很重要的信号,所以姚宏业才会专门来向李谕汇报,但李谕其实并不十分惊讶,问道:“满铁和三井什么态度?”

姚宏业说:“三井财团的高层异常愤怒,他们想游说日本陆军部、黑龙会威胁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

李谕冷哼道:“果不其然。”

咱们说过,三井财团虽然在二战时期名气不如造了大量军用武器的三菱出名,但在侵华日军的后勤物资方面,三井可是握着大头。

后勤能力直接影响前线作战,向来极其重要,古时候的开国第一功臣如汉朝的萧何、明朝的李善长都是搞后勤的,属于虽然不如前线大将风光,但实际作用很大的位置。只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往往也是潇洒的前线大将,如韩信、徐达、常遇春,对后勤反而不太重视。

就连诸葛孔明,都被塑造成了一个打仗能手,其实人家更像后勤专家,打仗反而是最后的。

三井在中国的大本营就是东北。这几年三井通过大豆种植和一些买办阶层已深入东北的各个角落,他们以中国人的名义收购东北优质粮食,再转卖给日本军部,赚取差价。

但张作霖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他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也盯上了大豆这块肥肉,于是他决定不再和日本人合作,自己垄断东北的大豆收购权。

三井高层自然相当生气,大豆的利润倒是其次,三井真正在乎的是大豆的纽带作用。

东北的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可供贸易的产品不多,大豆是最保值的硬通货。通过大豆,三井可以在东北建立贸易网络,如果大豆断供,那东北分店可能就会倒闭,三井也会因此失去这个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

所以三井才会与张作霖结下无法化解的梁子。

姚宏业问:“需要告诉张作霖吗?”

“不用,他听不进去,”李谕说,“还是按照我们的既定谋划,暗中做事。”

“我明白了,”姚宏业顿了顿,又说,“而且实际上我讨厌日本人,也不喜欢张作霖。”

李谕拍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每天面对的没有几个好人,但有些事必须做,一定坚持下去。”

姚宏业抖擞精神:“先生放心!”

日本人当然最讨厌,而姚宏业也绝对不会喜欢张作霖。

李谕还在欧美的时候,京城掀起了一阵白色恐怖。

张作霖进京后,竟杀了著名报人邵飘萍和林白水,举国震惊。

民国初年的新闻业本来还算自由,就算查封报馆,也很少说仅仅因为人家骂了几句就杀人的。

当年戴季陶在报纸上发文:“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

一句话四个“杀”字,直指当时的总统袁世凯,老袁都没找他的麻烦。

而第一代军阀落幕后,第二代军阀明显就控制不住权力欲了。

《京报》社长邵飘萍的死,只是因为写了一篇文章,支持叛乱的郭松龄。邵飘萍把郭松龄和张作霖的头像并排放在报纸上,张作霖照片下大书“贼头目张作霖”,郭松龄的照片下则题“东三省救主郭松龄”。

张作霖大为生气,奉军进城后,立马要弄死邵飘萍。

邵飘萍本来已躲入东交民巷避难,但奉军派出特务疏通了邵飘萍的好友,谎称奉军谅解了邵飘萍,他才离开东交民巷,刚一到家,就被等候的特务抓获。

有人去找张学良求情,少帅做了一个砍头的姿势,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张作霖)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

邵飘萍死后仅三个月,同样在北京天桥刑场,《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也惨遭毒手。

百日之间,两名报人凄惨被杀,时人称之“萍水相逢百日间”。

林白水是因为写了一篇文章骂张宗昌的属下潘复,把潘复与张宗昌的关系比作“肾囊之于gaowan”。

潘复气得七窍生烟,要林白水登报道歉并请罪,林白水则说“言论自由,不应以暴力干涉”。然后潘复就到张宗昌那里,诬告林白水是赤色人物。

第二天,林白水便被军阀拉去刑场处决。

荒唐,何等的荒唐!

两人都只是写了篇文章罢了,而且整个被杀的过程连一点像样的审判都没有,真是想杀就杀!毫无共和、民主的一点理念。

整个民国时期,互相谩骂的事多了去,要这样,怕是所有人都要掉头。

此前北洋政府一贯标榜新闻自由,短短百日之间两名报人被杀,足以说明时局的白色恐怖到了什么地步。

如今北京各大报馆噤若寒蝉,基本没什么写时政的文章。

——

西山碧云寺。

李谕与吕碧城带着鲜花前来悼念孙先生。1929年中山陵修建完成之前,他的棺椁一直在这里。

后殿挂着很多挽联,当然了,并没有最出名的章太炎那一幅:

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能忘袭许;

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上联暗讽孙先生北伐挑起战争,下联更为严厉,以秦的“虎狼之国”比喻苏俄,意指孙先生引狼入室。

章太炎还是那副样子,除了自己,不允许任何人骂孙先生。

两年后,中山陵落成,本来是由章太炎写墓志铭,他也觉得只有自己有资格写孙先生的墓志铭。不过章太炎与老蒋有私怨,被老蒋驳回。

最后碑上没有墓志铭,成了著名的一座无字碑。

(好像当时还有人提议写上“天下为公”四字,感觉也挺好,不知道为什么也被拒了。)

李谕刚出后殿,就看到一个僧人拦住一名美国记者。

“这里不允许带拍照设备。”僧人说。

美国记者只好把相机放下,转身看到了李谕。

“李先生!”

李谕也认出了他,就是之前火车劫案时的那个美国记者鲍威尔,现在他成了欧美在华的顶级名记。

“你不是在采访前线的交战将军吗?”李谕问。

“刚刚回来,”鲍威尔说,“前线退得太快了,我甚至跟不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