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在野君王 >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第2/2页)

孔子说:“好的农夫善于耕种,却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的学说,也不一定就必然被世人接受。我们应该研修自己的学说,不断地弥补不足,加以完善。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要降低要求来适应世人,这志向也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拜见孔子。孔子说:“回啊,难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呢?”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精深,世人是因为够不到这个标准才不愿意接纳。即使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能彰显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悉心研修自己的学说,致使学说粗浅疏漏,那是自己的耻辱;而对于花功夫研修的学说,因为精美而不被人接受,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好的学说,使接受的人大得益处。不被接受,不是老师的损失,是那些拒绝之人的损失!”

孔子听后,欣慰地笑道:“就是这样啊,还是你颜回认识到事情的本质,不为外在的环境影响。如果你是一个财主的话,我愿意给你做管家;如果你是一位君主,我愿意给你作辅臣。”

随后,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这场灾难终于免除了。

孔子带领众弟子到了楚国。这个常被中原认为偏远荒蛮的国家,终于迎来了来自北方礼仪之邦的,在礼义上最出色的一个团队。楚国人也见识到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卓尔不凡。

楚昭王想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这个决定可不简单,七百里地可以建立一个不太小诸侯国。对楚国来说地盘有的是,它本身地处华夏南部,远离中原,再往南都是地盘,荒无人烟,有本事你就开垦是了。

楚国的壮大也和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当然一开始,远离中原是很不利的。中原地区在文化、政治、气候等等各方面都有优势。楚国在偏远的南方,当时文化上落后,被中原轻视;政治上被边缘化;气候恶劣,许多地方不适宜人生存。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许多战争都是为争夺中原地区。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生活。就像今天的人愿意聚在北京、上海,不愿意到贼冷、贼热、贼干旱的偏远地区一样。

楚国的先祖一开始在周灭商的时候,因为有功被封在南方。那时的楚只有五十里的一小块地盘。就相当于远离中原沃土的一小块荒地。

这是对楚国先祖的不重视,给他块荒地打发他。楚国因为这样被边缘化,也是因祸得福,正因为远离中原,正因为地土荒凉、广阔,没人要,给了他很大的开拓空间。

经过一代代的开拓发展,到楚昭王的时候,对于刚见面的孔子,一开口就封给七百里土地(相当于楚国开国之初的十四倍之大)。而且这七百里不是荒凉无人居住的地方,是“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

楚国的先祖跟随文王、武王,搭上老命,凭这功劳,也就赚来了一个最低的爵位——子爵(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拥地五十里。

现在楚昭王一时兴起,就要给孔子有户籍登记的土地七百里,让他少奋斗不是几十年,而是好几代。

这事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让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国家的国相)子西给拦下了。

子西对楚昭王说:“大王派往各诸侯国的使者,有像子贡那样气度不凡、能言善辩的吗?”

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辅佐大臣,有像颜回那样勤奋好学又宽厚仁慈的吗?”

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还问:“大王的将领,有像子路那样勇猛善战、忠诚正直的吗?”

昭王答:“没有!”

子西再问:“大王的主事官有像宰予那样善于变通、处事机敏的吗?”

昭王答:“没有。”

子西接着说:“当初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周受封时,封号为子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经过世世代代的经营,现在已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了。现在孔丘论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立志恢复周文王、武王那样的大业。他手下仅仅刚才提到的这几位弟子,其才、其德都超过了任何一个大诸侯国的大臣。当年文王在丰地,武王在镐京都只有百里之地,最终他们就凭百里之地的根基称王统治天下。如果你封给孔丘七百里土地,再加上那些弟子辅佐他,统治天下对他来说还是难事吗?到那时,我们还能保住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吗?”

昭王听完,擦了擦额角上的汗,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这之后不久,楚昭王就去世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