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七十七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Video Cover Image

第五百七十七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第1/2页)

微看书 vks.cc,最快更新朕真的不务正业!

李乐除了给皇帝讲了一个老哈瑞的故事外,还讲了个龙江造船厂的旧事。

老哈瑞的故事其实没什么稀奇的,就是一个典型的穷民苦力,因为大明抵达了吕宋,而发生了改变。

龙江造船厂的故事也不稀奇。

新的南京龙江造船厂是选了新址营造,不是在旧的龙江造船厂上修建。

一百七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老的龙江造船厂的所有船塘已经被填平,变成了良田,甚至找不到当初的痕迹了,这两年随着产能的不断提升,龙江造船厂扩产,就打算把二厂在旧址上翻建。

翻建就需要对旧址进行挖掘,要对过去进行整理,这中间发现了一本名叫《星槎札记》的笔记,这本札记是和《龙江船厂志》,放在一个箱子里,挖出来的时候,虽然有些腐烂,但因为深埋地下,还算保存完整,能够辨认字迹,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小心辨认和注校之后,这本札记,重见天日。

札记上没有名字,李乐叫他守墓人。

札记记录了在停罢西洋之后,龙江造船厂的遭遇,那些個在永乐初年迁徙来的船匠没了营生,四散而去,船塘被填平开始‘务本’种地,匠人越来越少,农户越来越多。

当初龙江造船厂营造的时候,热火朝天,从五湖四海征发了十数万的船匠遍布各个造船厂,所有的匠人都以为他们会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直到大厦崩塌。

守墓人,清楚的记录了那种人去楼空后的萧索,在大厦崩塌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围绕着开海角力,但没人顾忌这些离开了故土、没有土地耕种的匠人该何去何从。

那是龙江造船厂的坟墓,是永乐宣德年间下西洋的坟墓,是那个时代的坟墓,更是大明海权的坟墓。

守墓人在札记里提到了一件事。

在正统初年,一共七次,地方势要豪右请朝廷将无用的龙江造船厂扑买,奏疏总是十分顺利的进入了宫中,内阁三杨,似乎乐见其成,对这件事选择了视而不见,但最终都无法得到皇帝的朱批。

那时候仁宗皇帝的皇后,张太皇太后还在,张太皇太后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发生,以‘不得变卖祖宗基业’为由拒绝了。

仁宗登基一年崩,三十六岁的宣宗英年早逝,留下了太皇太后守着自己的孙子,守着大明的江山社稷,太皇太后一个妇道人家,或许做不了什么,但不变卖祖宗基业还是坚持了下来。

停罢开海的理由是入不敷出与国朝无益,结果这龙江造船厂势要豪右却恳切索求,而且是一连七次,下西洋真的是入不敷出的话,这民间恳切索求造船厂,又为哪般呢?

正统初年的三杨内阁,真的是所谓的贤臣、良臣、能臣吗?

“去叫大宗伯过来一趟。”朱翊钧对着冯保说道,万士和捣鼓出来的这个格物玩具套装,朱翊钧非常喜欢,当然这次的玩具,朱翊钧真的给朱常治玩了,没有自己留下。

他已经玩过了。

朱翊钧继续翻看着手中的札记,宫里以不得变卖祖宗基业为由,拒绝了民间请求扑买的请求,但这些势要豪右显然不打算放过船厂,正统六年十二月,天干物燥,一场大火,席卷了整个龙江造船厂,龙江造船厂在这场大火之中,所剩无几。

得不到就毁掉,一场大火之后,龙江造船厂,彻底树倒猢狲散,最后一批等待着云开见月明的匠人们,也离开了船厂。

万士和作为一个谄臣,从踏入通和宫御书房那一刻起,就知道陛下的心情真的很不好,通和宫御书房的气氛有些压抑。

“大宗伯看看这个吧。”朱翊钧将校注过的札记递了出去。

万士和看了许久许久,看着看着拍桌而起,大声的说道:“简直是欺人太甚!这不是欺负人吗!”

大明对大宋颇为不齿,一说就是明承唐制,对宋朝多少有点不待见,这种不待见,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一部分是因为韩宋,就是小明王之死,有一部分是大宋终究不是个大一统的王朝。

中原对大一统的定义是极为清晰的,就是天下我为王,四方来贺,在认知的世界里只有我是皇帝,这才是大一统,辽金西夏,都有皇帝,而且大宋还有俯首称臣的记录,一句‘臣构言,今来画疆’就给大宋的大一统定义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大明不齿大宋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赵宋得国不正,赵匡胤的确是终结了五代十国的黑暗时代,但赵匡胤同样也黄袍加身欺负了孤儿寡母。

在万士和看来,就龙江造船厂七次提议扑买之事,在皇室已经明确拒绝,并且是祖宗基业为由的情况下,奏疏居然还能入宫!这就是在欺负孤儿寡母。

大明一共两次主少国疑,再一对比张居正,就发现,除了不让皇帝太过靡费这件事上,张居正真的没欺负过宫里的孤儿寡母,当然这是建立在万历三年,在国朝财用还不算充盈的时候,张居正把金花银从一百万两白银涨到了120万两白银的基础上,才如此要求。

“怪不得张璁骂杨士奇是贼桧之奸!”万士和看着这札记,就没由来的生气,说难听点,皇权和臣权这对自古以来的矛盾,向来都是主强臣弱,主弱臣强,张居正能喊出吾非相乃摄也,就是典型,但欺负人也有个底线才是。

张璁,嘉靖初年的名臣,张居正搞得新政,除了考成法之外,大部分都是把张璁的新政,重新拾掇了拾掇,又拿出来用了,包括了王崇古搞得均田役,也是兵部尚书唐龙的主张。

“张璁如此评价杨士奇吗?”朱翊钧一愣,他还真不知道。

把杨士奇骂成了秦桧,这是朱翊钧完全没想到的事儿,大明读书人的攻击力都这么强的吗?

万士和点头说道:“臣查旧案,张璁说:夫贼桧之奸,污秽青史,而杨馆之介,人到于今称之,是尚不知所戒勉乎!主要是批评杨士奇等三杨,破坏祖宗成法,太祖高皇帝废除了宰相,被他们给恢复了。”

“后来张璁在《嘉靖改元建言第三札》中又言:今日士论,惟归咎权奸乱政,冒滥军功,不知军功之滥不始于正德初年,而始于正统以后,皆抚巡失于纪验,兵部失于正之罪也。”

“不仅是张璁,桂萼也说:杨士奇援汉弃珠厓例弃之,乃陋儒当权,上下安定,货赂公行,纪纲不振,举版图十郡之地,弃置不宁,盖若考作室乃不肯堂者也。杨士奇者,太宗皇帝罪人也,又足法乎?”

“将杨士奇称之为太宗文皇帝的罪人,是陋儒,主要是弃守交趾之罪责。”

桂萼是大明一条鞭法的创始人,是中国从租调庸税赋,向货币税转型的重要人物。

桂萼批评杨士奇,主要是交趾、河套、大宁卫弃地这三件事上,尤其是交趾事上,杨士奇以汉代放弃海南珠崖为例,最终促成了放弃交趾之事。

失土之罪责,杨士奇罪责难逃。

大明放弃了交趾十三司,就是放弃了出海,放弃了白银流入,这让货币税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无法实现,桂萼能看得起杨士奇才怪。

“陛下,张璁之所以要抨击三杨,是因为自三杨之后,大明官场对边方文臣武将的考成就变了,从之前的灭虏几何,变成了修了多长的边墙、营造了几个营堡,整修城池关隘,自正统二年王骥擅杀都指挥安敬之后,百五十年再无文臣武将练兵几何,灭虏几何的记载了。”

“此为兴文匽武大弊之始,也是三杨的可鄙之处。”

万士和详细解释了下张璁和桂萼这两个嘉靖年间革故鼎新的重臣,为何会对这三人如此鄙夷的缘故,自那之后,大明武备不兴,边方无备,戎事彻底败坏。

“原来如此。”朱翊钧还以为就自己看杨士奇这三杨不顺眼呢,结果原来不只是他的偏见,连同为臣子的张璁、桂萼之流,都对其极为不齿。

无论是弃地,还是僭越主上威福之权,还是借着礼法的大旗破坏祖宗成法,都是大逆不道之大罪,甚至桂萼把杨士奇等人,定性为太宗皇帝的罪人,这是指着鼻子骂。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往的事儿已经不可挽回了,但未来的事儿还来得及,一切都还来得及,这本札记,内署抄录后,就留礼部,日后修史用吧。”朱翊钧略显唏嘘的说道,过去的事儿,斤斤计较已经没有用了,往前看。

“大宗伯啊,你那个玩具,治儿非常喜欢,大宗伯主张的,让格物赢在起点,深得朕心。”朱翊钧夸奖了万士和搞得玩具,万士和在礼法这块,做得很好。

万士和刚入文华殿的时候,朱翊钧还以为他会和陆树声一样,很快就离开,没想到一直到今天,依旧是屹立不倒,反倒成了朝中的一颗常青树,无论多么大的风浪,都岿然不动。

这与万士和的立场有关,他是完全的帝党。

“这本身就是臣该做的事儿。”万士和乐呵呵的说道:“皇嗣喜欢就好,喜欢就好,陛下,是不是该立太子了?”

万士和看起来颇为随意的问着,看起来随意,但他已经犹豫了数日之久,就在寻思着一个合适的机会问出来,这个话题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是掀起一场党锢的大事儿。

陛下膝下有三子,嫡长子朱常治,次子朱常潮,三子朱常洵,朱常治是皇长子而且是嫡出,无论是从嫡庶还是从长幼,朱常治都名正言顺,早立太子,人心思安。

“大宗伯知道朕在担心什么。”朱翊钧看着万士和颇为平静的说道:“不立。”

“臣遵旨。”万士和立刻俯首说道,他甚至连多问一句都不问,陛下在担心什么,万士和非常清楚。

自孝宗之后,大明国朝的皇位继承就变的不正常了起来,孝宗只有一个儿子,武宗直接绝嗣。

世宗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两个月夭折了,嘉靖十五年十月,第二个儿子,庄敬太子太子出生,嘉靖十八年立为太子,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十六日加冠,十七日患疾,很快就暴疾而亡。

嘉靖一朝,再无太子,自此之后,世宗皇帝,开始崇信二龙不相见,不仅不立太子,甚至不见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