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97章 征召(下)

第397章 征召(下) (第2/2页)

分发武器了,还给分配战袍?其实这个在智氏独一份。

如魏氏、韩氏、赵氏或其他列国的家族,他们有能力做到也不会分发。

智氏的祖传家业就是纺织,真不会缺了布料,愿意无偿分发战袍是一种大方的行为。

其他能够做到的家族不做,讲道理并不显得过份。

毕竟,有东西愿不愿意拿出来无偿给予,东西属于自己为前提,为什么要说过份?

智氏这边在成为“羡”之后,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得到过两套战袍,平时并不进行穿戴,集结训练的时候才给穿上。

现在又得了两套?多数人只觉得赚了。

他们没有得到换上新战袍的命令,只会将新获得的战袍收起来,旧的战袍实在没办法再穿才会考虑穿戴新的战袍。

当然了,会再次发战袍不是智氏太大方,主要是上一次发战袍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

智宵没有明确规定,只不过三年或五年发一批新战袍大概会成为一种惯例?

这样做能够收买人心,其实也是在清理库存。

布这种玩意也需要妥善保存,更需要进行保养,真不是织出来光放着就算完事。

智氏的纺织规模极大,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布料,并非所有生产出来的布匹都能卖得出去,总不能因为仓库满了不再生产吧?

真的库存一满就不再生产,多少人要闲着没事干?

降价挥泪大甩卖?商品一旦将价格降下去,想要再升价可真的不那么容易。

所以,生产出牛奶,宁愿倒掉也不降价贱卖或是白送,其实有它的道理。

智氏有收买人心的必要,资本家收买人心干什么,对不对?

早来的人羡获得新战袍,不合身还能赶紧说明情况换一套。

晚来的人,尤其是等鼓被敲响才来的那些人,他们拿到战袍,哪怕穿起来不合身也没得换了。

这一天,没有人围在广场周边看。

不用出征的人,他们或她们肯定已经醒来,抓紧时间将朝食做好,提着食物来到的地方是村口,等待着今日会离村出征的队伍。

藩篱这个村落的人口约有五百,受到征召的人数清点之后是一百八十六人。

应征者会在广场上直接编队,以“伍”、“什”、“两”、“卒”为军事单位,到了新的集结地点,编制不满编再与其它村落的应征者合并。

应征者在编队之后离村。

尤在村口接过镯送上的朝食,少不得又是一连串的叮嘱,直至有人催促才不舍地与镯分别。

队伍慢慢远去,背后是站在村口不断摇摆手臂的人群。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智氏西部的一处处村落,一支支离村的队伍向着就近的城邑而去,到了城池郊外入驻军营。

到了城邑郊外的军营,集结起来的部队并没有马上开拔。

士兵在休息一天之后,隔天就投入到训练当中。

军官级别的人,又区分到底是多高的身份,他们远比士兵更加忙碌。

东郭侯是一个“士”,其实也就一名“中士”,可以领导一个“两”,根本不够资格参加军事会议,只有听从命令行事的份。

即便是“上士”也没有参加军事会议的资格,能够参加军事会议起码要是“下大夫”的身份。

“今次我等向西,往‘辅氏’听从调度。”

“今岁我家动员,乃是举族动员。”

“可知何为举族动员?便是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

智武是这个城邑的邑宰,别看是智氏,其实属于旁支中的旁支。

如果没有智宵在“潞氏”开办私塾,智武又没有被选中,血缘离当代主家那么远,一辈子大概率就是在“士”阶层打转,不会有任何的寸进了。

什么叫“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呢?类似的命令,晋国只出现过一次,也就是在爆发“鄢陵之战”之前。

那个时候,晋国与楚国在郑国境内已经连续大战了六七年,双方都有点遭不住,当代的晋国君臣发狠掏尽家底。他们做对了,带足本钱再次南下,打赢“鄢陵之战”渡过最难的那一关,为取得争霸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最厚实的基础。

参与会议的大夫,他们尽管早就知道这一次的动作很大,听到“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这句话还是感到十足的吃惊。

智氏在当前不止是晋国内部封地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家族,其实以家族为单位的话,列国真没有比智氏更大的家族了。

他们不得不思考一点,宗主这一次搞那么大,到底是想做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