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以吃货之力改变世界 > 第141章 热闹的朝会

第141章 热闹的朝会 (第1/2页)

微看书 vks.cc,最快更新以吃货之力改变世界!

天微微亮,听闻朝钟朝鼓响起,穿戴整齐的大臣们陆陆续续地通过午门进入皇宫,两人成对,三五成群,聊着天,说着笑,有时候的一句两句话,便决定了某个人的仕途,或是影响朝廷日后的政策。

入宫后,大臣停步于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抵达太和门外,安静等候皇帝陛下进入宫殿。文武官员分别列队于殿门两侧,文官为首的丞相尤久培却是坐着宦官端来的檀木太师椅,无人对此感到诧异,这是太后与皇帝陛下的旨意,丞相双腿患有旧疾,除去殿堂之内议事,其他时间无需保持礼仪站立。

等皇帝入殿后,登上御座,大臣们相继进入大殿,未有类似于明清的一拜三叩之礼,武将抱拳,文官作揖,皇帝平举右手,说道“众爱卿免礼”,在王公公的一声“朝会启”后,正式开始议事。

至于太后的垂帘听政嘛,朝堂一侧会有昭阳宫的内侍太监转为告知,这也是太后去年才决定的,等皇帝陛下明年的及冠礼后,太后便不再插手朝政,当然,这只是众位大臣的猜想罢了。

户部尚书柳永达上奏了两河省以及京都等地粮食短缺一事,接连两年的大旱,两河省庄稼颗粒无收,今年又因蜀川省与南方粮食大省经历了瘟疫,粮食收成亦是降低了许多,并无救济北方的条件,施家工厂也已传来消息,泡面的生产已进入停滞期,约莫还有一月有余,施家便无法为灾区继续提供赈灾粮,届时两河省的百姓将真正陷入绝境。

另外土豆、番薯一事已经颁布至各省份,然而远水解不了近火,今年的旱灾朝廷亦是束手无策,陛下需尽快做出决策,如何处理各地的灾情。

等柳永达退回文官队列之中后,朝堂之上安静的落针可闻,丞相尤久培低垂眼帘,似乎在思索些事情,其余文官噤若寒蝉,尽量保持着不出声、不乱动,免得引起皇帝注意。

反观武将队列,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脸色阴沉的皇帝,内心期盼快些结束早朝,下班喝酒去。这些地方的灾情政务,向来与武将无关,他们才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为自个儿找麻烦。

“诸位大臣可有对策?”

片刻后,皇帝开口,淡淡问道,一反常态,令众臣顿时摸不着头脑。丞相尤久培依然保持静默,双手笼袖,仿佛事不关己。其身后的大臣,无一人发言,武将们亦是感受到朝堂之上诡异的氛围,陡然收敛了懒散的模样,端正站立。

“启禀陛下。”工部尚书贺光霁轻轻咳嗽一声后,见无人回应,出列作揖说道:“工部去年便已着手制定在两河省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牵引部分黄河之水用以灌溉农田,筑堤挖渠,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被户部以国库空虚为缘由,暂缓此事。微臣以为,当下可在两河省地区大兴水利工程,招纳灾民,近可防止灾民暴乱,远观可缓解日后旱情。”

朝堂之内的一众大臣心中松了口气,有人愿意出来打破这寂静的氛围就好,可皇帝接下来的一番话,如一盆冷水,浇在了众臣的头顶。

“柳尚书,告诉咱们这位贺大人,国库里还剩多少银子。”皇帝一脸讥笑地看向贺光霁。

“回禀陛下,如今国库只剩下八百万两白银。”提到数字之时,柳永达的声音逐渐低沉下去。八百万两,对于一个普通人或是一个小家族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可对于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来讲,简直是穷得不能再穷了。

“工部既然已提出计划,应该大致计算过这引黄河水的工程需要多少银两吧。”皇帝的语气陡然激烈,吼道“一百万两!晋州河堤朕也批了一百万两,结果才几年,堤毁人亡,两岸百姓流离失所 ,苦不堪言。若是朕再拿出一百万两修建两河省的水利工程,有多少能真正用在实处,朕死之前能瞧见那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吗?两地百姓可再也无需担忧天降大旱吗?”

天子一怒,满朝俱静。

贺光霁赶忙躬身回道:“陛下恕罪。”

皇帝怒不可遏,顾不得礼仪面容,陡然起身,指着群臣呵斥道:“满朝的文武百官,竟然比不过一个尚未及冠的施家少爷!你们可知,那土豆、番薯将改变整个洛朝的格局!一亩地三十石的产量,洛朝成千上万的百姓会因此再也不需忍受饥饿,有饭吃,谁会愿意造反,朝廷的赋税亦是能轻松收上来,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人口亦能增长。”

“而你们呢!能为天下黎明百姓做些什么!原本朕还打算与诸臣商讨科举一事,想来不用了,施哲说得不错,当下只有寒门子弟,才肯为天下黎明百姓着想。”

殿堂内依然沉寂,群臣不语,心中却是泛起疑问,科举是为何物。施哲若是在场,心中可不会感激皇帝的这番夸奖,没想到他尚未入京之前,便已身处诸多大臣的对立面,皇帝亦是在毫不客气地在告知众人,施哲是他的人,并非太后之属。

就在此时,一朝权臣尤久培终于开口。

“启禀陛下,老臣赞成洛朝开科举一事,且老臣斗胆向陛下讨要这第一任主考官之职。”

科举制度并非小事,皇帝在阅读完施哲的密信后,赞叹这小子的非人智慧。科举明面上是为天下寒门才子开辟一条新路,实际是在为皇帝招纳真正的人才,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攀亲说故,皇帝培养亲信,实属不易,可入朝为官的寒门子弟不同,他们背景干净,亦是需要靠山,两者不谋而合。

“此事等科举制落实后,再议,不过施哲曾建议,第一任主考官应从翰林院中挑选,必是才学兼备、德高望重之人,尤丞相乃是朕的臂膀,若是丞相担任这主考官,朕可处理不了如此多的政务。”皇帝面色恢复平静,口不随心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