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以吃货之力改变世界 > 第142章 子非鱼,吾非鱼

第142章 子非鱼,吾非鱼 (第2/2页)

“嘿!你小子油盐不进是吧,爷说是就是,你还敢拿朝廷政令辩驳!”矮小男子气急败坏,对着施哲呵斥道,瞥了一眼怒目圆睁的黄滨,心中发悚,没敢伸出手指点。

“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该不会是你的兄长贿赂当地官员,买下了这处渡口河段,驱赶他人,不让作钓。如果我猜的不错,这处河段你们每年都会派渔船前来网鱼,再拿到集市上售卖,谋取暴利吧。”

施哲笑呵呵地说道,眼中的狠意愈来愈深,前世没做成的事,今世可不一定了,前世受的气,今世就由这些人来承担怒火。

“你小子胡说什么,找打!”矮小男子怒不可遏,猛然一个俯冲,朝着施哲挥舞拳头。

只不过拳头尚未落在施哲身上,一只粗壮有力的手掌握住了男子的拳头。黄滨用力向下一掰,矮小男子疼得龇牙咧嘴,后者来不及躲闪,被一个愈来愈大的拳头砸在面门之上,顿时鼻子失去知觉,一股液体不自觉的朝下流淌。

黄滨陡然抬起右腿,对着矮小男子的腹部猛踹一脚,同时松开手掌,矮小男子顿时飞出去数米,左手捂着腹部,面容狰狞,蜷缩着躺在地上,痛苦呻吟。

“少爷,接下来怎么做?”黄滨深知施哲不会善罢甘休,草草了结此事,瞥了一眼躺地上的男子,开口询问道。

“他不是还有兄长吗,咱们在这安静地钓会儿鱼,等他的兄长过来,好好讲讲道理。”

施哲特意加重了“道理”二字的语气,前世和村民讲道理,他们要么动手,要么谩骂,那么今世,他也学一学那般“讲道理”的方式。

施哲不再理会躺地呻吟的矮小男子,侧头看了眼老人离去的方向,满眼的失望。还是如此,仍是如此,只会如此。

前世他与村民争吵之时,一旁垂钓的老人同样是赶紧收拾渔具离开,生怕惹祸上身,只留他一人,独自面对一个泼妇的谩骂,一个中年男子的威胁,一个老人的阻碍,皮艇之上男人的冷眼。

京都,太和门。

朝臣对科举一事争议不休,尚未有定论。朝堂之上的大臣,大致分为以礼部尚书为首的反对派与以皇帝、丞相为首的赞成派,以及部分翰林院、御史台官员组成的中立派,显而易见,隶属太后一党的礼部尚书,是推行科举制度的最大阻力。

“陛下,先前柳尚书也曾言明,国库之内仅剩八百万两库银,若是在洛朝推行这小学、高中、大学,朝廷可否拿出如此多的银两,建立学塾?”工部尚书贺光霁走出一步,问道。

群臣议论之声渐小,视线纷纷看向皇帝陛下。

“朝廷是拿不出来如此多的银子,可有人会为朝廷出这建造学塾的银两。”皇帝微微一笑,心中愈发肯定要实施这科举制,否则朝堂之上的大臣结党营私,抱团对抗他这个皇帝的旨意,日后行事不得处处受制,必须培养独属于他的势力,与之牵制、抗衡。

“陛下是说翰林院士,施家能拿出如此巨款?”贺光霁匪夷所思,疑惑问道。

“不,并非施哲一人。”皇帝摇了摇头,向众臣阐述了施哲的计划,“天底下最不缺银两的,莫过于商人,而历朝历代都会颁发政令,打压商人,其后代不可入朝为官、从仕,防止官商一家,坑害百姓。另外商人若是多了,百姓趋利,荒废农田而去从商,天下危矣。”

“而当下,朝廷需借助商人的力量。由他们出资,在各地修建学塾,按照施哲的话来说,名为‘投资’,从学塾中走出的书生,深受商人恩惠,若是日后通过科举,鱼跃龙门,入朝为官,必会照拂当初为他们花费银两的商人,双方结下善缘。另外,朕会颁布旨意,凡是出资建造学塾的商贾,其后代亦可参加科举,通过者可入仕。”

“陛下刚刚言明,防止官商一家,可此等举止,不是在推波助澜吗?”翰林学士晏宜年当即反驳道。

“不,朕前头说得官商一家,是担心某些大臣,收受贿赂,卖官荣爵。”皇帝的视线一一扫过朝堂上的大臣们,语气渐冷,“而后边允许商人后代通过科举而入朝为官,看重的是其才能,比之前者,塞些无才无德之辈入朝为官,食君之俸却不为君解愁,晏学士认为哪一者更好?”

“自然是后者。”晏宜年低眉作揖回道,心中却是“咯噔”一下,皇帝莫不是知晓了某些事情。

朝堂之上不少大臣亦是微微低头,不敢直视皇帝投来视线。

“启奏陛下,两河省的旱灾迫在眉睫,而科举一事,可日后再议。科举事关洛朝未来之大局,不可在朝堂之上妄下结论。”国子监祭酒扶仓出列一步,朗声劝道。

皇帝心中冷笑,看来今儿个难以定下这科举制了。

“既然如此,那科举一事日后再议。文武百官可有良策,救两省灾民于水火之中。”皇帝问道。

霎时间,朝堂之上再次恢复了一片死寂。自古以来,一地旱灾爆发,朝廷只需调取他处余粮,用于赈灾即可,派出大臣,监督赈灾银的去向。然而今年却不同,天下粮仓蜀川省历经了一场大规模的烈性瘟疫,十室九空,农田荒废,粮食锐减,无力救济两河省。

而南方产粮大省,亦是受到瘟疫影响,勉强自给自足。东北省份,种植的稻谷乃是精米,皇家特供,产量极小,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为几十万的灾民提供口粮。除此之外,国库内仅剩八百余万两白银,而今年边关将士的军饷尚未开出,年底各处官员的嘉奖、俸禄又是一大笔支出,朝廷无力支撑在两河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缓解灾情。

“怎么,一提到出言纳策,诸位大臣便不再言语了?”皇帝不由发笑,“替朕解忧一事,你们果真不如施哲。诸位爱卿可知,修建新商路一事,施哲向朝廷要了多少银两吗?”

大臣们纷纷好奇地抬起头,看向皇帝。在洛朝开辟新商路一事,太后与皇帝早已下旨,由翰林院士施哲全权处理,其实朝中诸多大臣反对新商路的开辟,放开边境,允许异国商人往来,这极大地损害了部分大臣的利益。

洛朝建立以来,对异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管控极严,为了赚取银两,异国商人皆是花费重金,请求朝中大臣批下一张通关文牒,这才保证商队在洛朝内正常往来、交易。且每隔两年,商队需更换一次通关文牒,若是文牒过期,将会被驱逐出境。这些年来,参与此事的大臣赚的盆满钵满,自然不愿放弃这块肥肉。

不过太后、皇帝的旨意已下,且并未受到丞相的阻拦,这些官员们只好忍气吞声,心中暗自咒骂施哲。

“施哲只求朝廷给修路的百姓发放月钱即可,其余一切开销,他自会解决。施哲深知国库的空缺,知晓朕的难处,处处为朕排忧,而诸位呢?”

皇帝藏于明黄袖袍之中的拳头,握紧又松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