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转世之白色乌鸦 > 第44章 多重人生

第44章 多重人生 (第1/2页)

微看书 vks.cc,最快更新转世之白色乌鸦!

一个人在情急之下,往往脱口而出的,总是他最熟悉的语言,对于张学军来说,最熟悉的语言,不是当地的语言,而是他从娘胎里就会的汉语。

上面的这些描述因为是经过整理,现在听起来似乎并没有多么绝望,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是张学军写的日记,或者是张学军倾诉的那些话,你就知道这二十年,对于张学军来说,实在是有些生不如死。

特别是看到张学军,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精神折磨,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的时候,唐三凡的内心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相比张学军,自己的遭遇其实更好一些,因为灵魂转移到乌鸦躯体,也就几个月时间,而且自始至终还有那只该死的乌鸦相伴,它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这一切并不是幻觉,他确实是一个人类。当然如果非要比惨的话,张学军的灵魂转世到了人类,而他的灵魂却转移到了一只乌鸦身上,这是目前唯一能够比过对方的地方。

唐三凡没有发疯,可能是因为经历的时间还比较短,毕竟只有两个多月,如果不是两个多月,而是像张学军一样的二十年,他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发疯。二十年啊,漫长的二十年,几乎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无人理解,无人倾听,时间长到自己开始怀疑自己。

当然张学军没有发疯,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自我发泄的渠道——写日记,有效地缓解了内心的孤独与自我否定,在那几十本日记中,经常会看到在最痛苦的时候,他几乎是用整页的纸,写上了几个大字。

“我不是神经病!”

张学军似乎想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自己的脑子保持清醒,不至于被真正地折磨成疯子,那页纸甚至被笔锋划破,透露出他的内心几乎是快到了极限。

唐三凡花了不少的时间,对张学军的日记进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描写中国前世的记忆。日记几乎类似一本回忆录,详细的描述了从他有记忆的孩童时期开始,直到成年的状况。仅仅从日记的描述来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脉脉,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中国风土人情的熟悉以及牵挂,许多的细节描写都充分说明,这是一个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对自己真实生活的描写。比如说他写到童年时期,用粮票和肉票买东西的经历,熟悉中国历史的年龄稍大一点的中国人,一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没有过那种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杜撰出来的;再比如他写到上大学的时候,每年都要坐绿皮火车的经历,家境贫穷的他拖着行李,跟随着人群奔跑,最后没有挤上火车饿了两天肚子。

如果说唐三凡之前还曾经怀疑过,张学军是不是有妄想症,甚至是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分裂的话,在看过日记里描述的内容和细节,他基本确信了一点——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人,才能写出的东西。

第二种,描写秘鲁的生活现状。与描述中国生活所透露出来的温情不同,张学军的秘鲁生活却充满了压抑、彷徨,打一个不是那么恰当的比喻,他就像是一只生活在黑暗中的老鼠,随时担心被猫发现。

周围的邻居视他为怪胎,因为他离群索居,不愿意跟任何人相处,他就像是一个幽灵一般,独自游荡在森林之中,偶尔靠近他的时候,还能听见他用一种陌生的语言喃喃自语,对于那些一辈子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他的行为实在是怪异至极,无法理解。

但是让张学军最痛苦的是,父母对他的发自内心的恐惧,自从他告诉他们自己是一个转世的中国人以后,那种恐惧就从来没有从对方的眼底消失过。正如前面所说的,父母对于张学军的惧怕让他们做出了遗弃的举动,不过来自于底层农民的善良和父母的爱,让他们又重新接纳了他。不过,从此之后,这对善良又无知的父母,最后在恐惧和爱的矛盾中郁郁而终。张学军始终无法忘记,当他离开父母的视线之后,从躲藏的地方观察到他们的畏惧、胆怯、甚至是惊恐的表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