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秦:我是唯一仙 > 第22章 蒙恬担任上将军,扶苏则为军司马

Video Cover Image

第22章 蒙恬担任上将军,扶苏则为军司马 (第2/2页)

此刻正值上午,阳光明媚,金灿灿的阳光从高空洒落,天门台东边的云海已被染成一片金黄。

抬头仰望天空,两座如剑般的石峰之间,是一片深邃湛蓝的天空。流云在这一线天空上疾速掠过,犹如白驹过隙,引人遐想。

天门台正上方,两座石峰中间凹陷下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石洞,从他们立足之处向东望去,只见金光璀璨,云海翻腾,仿佛进入了仙界。

除去天空的美景,天门台本身也有诸多可观之处。

蒙恬曾遥望过天门台的景色,只是那时他在一线天对面的山坡上,视野受限。

直到今天亲自登临,方才发现天门台上另有一番洞天福地。

仿佛,这里是另一个世界!

天门台占地约一亩左右,并不大。

然而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竟然有精致的小山丘,有涓涓流淌如手臂般粗细的小溪,还有几株桃树。山下的桃花已然凋谢,但或许是山中寒冷,天门台上的桃树此刻正盛开怒放。

微风吹拂,漫天花瓣飘落,地面铺满了花瓣,美轮美奂,宛如仙境。

天门台一侧,石峰凹陷的起点,矗立着一棵巨大的松树,树下悬挂着一口古朴的大钟。

以前蒙恬也曾注意到这口大钟,走近一看,才惊叹这口钟的巨大,足有一人多高。

然而此刻蒙恬和扶苏并未关注大钟,他们的目光一致投向天门台的中心地带。

天门台整体由一块巨石构成,不仅是天门台,整座云梦山都是一块巨石所成。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这般鬼斧神工的景象。

巨石坚硬无比,历经亿万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然而在这坚不可摧的天门台中央,赫然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凹陷痕迹。

共有三个凹陷,整齐排列,明显是由一座沉重的大鼎所遗留。

只可惜大鼎早已消失无踪,仅余痕迹留存于地。

蒙恬和扶苏再次交换眼神,各自眼中都透露出震惊与喜悦。

秦灭六国后,收缴各国兵器熔铸成十二金人。

每个金人高达三丈,重逾百万斤!

在铸造金人期间,蒙恬和扶苏已远赴河套地区。

然而通过军报得知,仅仅是铸造这十二金人,始皇帝便征调了六国投降的士卒及受罚的劳役,总计多达七十万人!

其中有一座金人在地基建造时因承重不足倒塌,为了将其重新竖立起来,竟动用了整整八千名降兵!

八千降兵合力才竖起一座倾倒的金人,天门台上这座大鼎,即使相较于金人稍轻,也绝非轻易能够挪动!

恐怕需要数万人才能抬起那座巨型大鼎!

天门台即便竭力容载万人,又怎能承载巨鼎下山之举?

由此推断,此等巨鼎定是由刚才那位跨虹离去的奇人携走!

能承载百万斤而行动自如,且步伐间可达百丈,凌空驾虹而去,

显然并非世俗所称的仙人所能为也!

自古以来,仙人的说法流传已久,世人常常将仙人与天人混为一谈,此现象源于百家争鸣,各家各派对仙人的解释各有千秋。

加之语言演变,古代的名词在秦代发生了变化,造成以错传错的现象。

然而,无论是蒙恬还是扶苏,他们皆出身高贵,饱读诗书,

所以,那位奇异之人,必定属于天人一类!

蒙恬与扶苏内心交织着欣喜与忧虑。

“仙”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上古之时有异士,其灵魂能够脱离肉身,静坐斗室之间,神游四海。

这种不受束缚的状态,便是所谓的“仙”。

仙的本源含义,即是修炼精神,肉体非助益,反而是羁绊。

修仙,实则是探索如何褪去肉身的枷锁,让灵魂永存,达到极致自由。

换言之,追求长生不老。

若无肉身牵绊,仅剩灵魂存在,自然凡铁难伤,无需饮食,亦可永生。

至于其他特性,则鲜为人知,古时人们甚至将其视为旁门左道,直至庄子出世,道家崛起,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尊崇。

而天人则与仙人迥异。

天人,乃修炼正道,承袭上古正宗传承。

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如娲皇之类,因其拥有气运与功德,被誉为圣人。

圣人之下,便是天人。

天人具备种种神通,最基本的神通便是肉身力量强大无比。

正如《列子》所述,北山有一位愚公,面对王屋、太行二山而居。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万仞。

愚公因出行不便,召集家人共商对策:“我与你们共同铲平险阻。尽管我已垂垂老矣,恐怕连山的一丝一毫都无法撼动。但我死后,还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后代,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而山不再增大,为何不努力把它铲平呢?”

操蛇之神闻此豪言壮语,上报天帝。天帝感动于愚公的诚意,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两座山移动位置。

夸娥氏本为力量强大的神只,而他的两个儿子,正是天人。

他们能够背负方圆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虽然得益于夸娥氏本身的神力,但这足以证明天人的神通广大,远远超过仙人所能比拟。

搬运一座百万斤重的鼎,对他们而言,可谓轻而易举。

然而……

天人似乎并不擅长炼丹之道。

“罢了。”

扶苏忽然哑然失笑,摇头说道:

“我们在这里揣测天人的能力,就如同夏虫谈论冰雪。”

蒙恬一愣,随之洒脱一笑。

正如扶苏所言,他们对天人,甚至是仙人的理解,全凭古籍记载或是民间传闻。

他们从未真正见过天人或仙人,讨论天人有何神通,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如今天人已离,带走了丹炉,却留下了自家的茅屋。

既然如此,不入内探查一番,如何能安心?

茅屋坐落在松树旁边,仿佛由寻常蒿草搭建而成,精致小巧,古韵盎然,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仿佛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一种飘逸如仙的气息。

茅屋的大门,取材自山中的原木,树皮尚未完全剥离,甚至还留有嫩叶从缝隙中生长出来,在山风中摇曳,充满了勃勃生机。

深深吸了一口气,蒙恬率先站在门前。

“我们这样冒然闯入,是否会显得不够恭敬?”

“先行礼拜,再进入吧!”

话音刚落,木门竟自行开启,仿佛在热情迎接他们的到来。

两人面露惊异之色,互相对视一眼。

难道,天人早已预料到我们会进来?

天人的神通广大,果真非我等所能想象!

茅屋内部洁净异常,净得几乎不像人间之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床榻,床榻光滑如镜,未铺草席,也没有覆盖任何寝具,上面不见丝毫尘埃,也看不出有人曾经在此休息过的痕迹。

除了一张床榻外,茅屋内再无其他陈设,甚至连吃饭用的器具都没有。

唯有角落里有一个捣药石臼,其中残留着少许不明药渣,散发着淡淡的草木芬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