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荒岛六人行 > 第81章 螺纹陶器

Video Cover Image

第81章 螺纹陶器 (第2/2页)

秀兰在一旁拍手道:“六六六啊姐姐,你这一下子就弄出螺纹来了!”

沈曼如满意地点点头:“这只是简单演示一下,实际做的时候,要先在粘土内侧塞一根圆柱形的木棍做里衬,然后再用瓶盖在外侧印上螺纹,这样弄好瓶口,等它半干稍硬的时候,再和瓶身粘到一起。”

自从他们开始烧陶以后,沈曼如的制陶技艺与日俱进,她继续讲解道:“陶器烧制完成后,整体尺寸会比陶坯收缩10%至14%,不过只要不膨胀,应该影响不大。陶制瓶口如果膨胀,盖子肯定就拧不上去了。

另外就是上釉,瓶子的里面、外面都要上釉。因为釉料烧制后会增厚,也会打滑,所以整个瓶身只有外侧螺纹这里不能上釉。而其它部分里里外外都要上釉,尤其是瓶口的上沿,一定要施一层薄釉,保证能与瓶盖亲密接触。

再就是制作时要注意,粘土要反复摔打,排出气泡,晾干后再上釉料,釉料也要过滤干净,不然烧制过程中釉面容易出现针眼、气泡、裂纹一类的问题,导致密封不严。”

王胖子嘬了一口百果醇,一拍桌子赞叹道:“哎呀曼如啊,有了你这个办法,以后只要捡到个塑料盖子,就能做出瓶子来啊!那以后咱们都跟着学学、练练,多做这种带螺纹的陶器。”

王胖子说得没错,只要有带螺纹的盖子,就能做出与之匹配的陶器,小盖子配小瓶口,装酒精、桐油、醋等液体;大盖子可以配广口瓶、坛子、罐子,用来装酸菜、咸菜,不怕水分流失还方便携带。

之前他们一直用水封坛装酸菜和咸菜,每次搬动都很麻烦,一不小心那坛口的水就会洒出来,而且水要经常换,不然容易变质。

这时林达从储藏室里抱出一堆塑料盖子,都是这些日子他们攒下的,有大有小,各种颜色。其中少数大的能有几厘米、甚至十多厘米,用来做坛子正好。

李金库叹道:“嚯,这下有的忙活了!这么多盖子,能配出好多瓶子罐子,要烧好多陶器了。”

“你说这个倒是提醒我了,咱们现在木工工具比较齐全,可以制作风箱了。”肖恩道。

他们之前的风箱是兔皮缝制的,还比较原始。肖恩说的是华国传统风箱。

兔皮风箱是沈曼如缝的,她问道:“原来那个也没坏,有必要再做风箱么?”

肖恩解释道:“考虑长期使用的话,还是我国传统风箱比较好用,风量大不说,最大的优势是推和拉的过程都能送风。而现在这个只有挤的时候吹风,风力总是间断,比较费力气。”

这样一说沈曼如就明白了,“那传统风箱好制作么,会不会太复杂?”

肖恩摇摇头:“这里就体现咱老祖宗的智慧了,传统风箱的结构并不复杂,可以说是简单实用。”

风箱的结构图,肖恩早就通过记忆宫殿,从一些书籍里查到了。

他从桌旁站起来,捡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图,众人都跑过来看,这可是学习的好机会(图纸见章末“作者有话说”)。

“整体来说它是一个活塞结构,活塞是用木板做的,俗称风板,风板四周要粘上厚厚的鸡毛,与箱体之间保持密封。

箱体被风板分隔成前后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都分别有自己的进风口。

在箱体底部有一个叫送风筒的结构,它是一个长方形的通道,从箱体底部一角穿过风板,连通前后箱体。

送风筒两头各有一个出风口,在中间的箱体一侧有个洞,就是总出风口,要通向炉灶。

所有进出风口都是由木制的盖板做成的,保证单向通风。”

这个结构画出来,众人一看就明白了,确实不复杂。

李金库也大致了解风箱的结构,他赞叹道:“老祖宗们真是厉害,他们是怎么想到用鸡毛做密封的,效果好还静音。”

只是这鸡毛用一段时间后,因为磨损,密封性就会下降,需要定期补充、加固。风箱上盖是活的,可以打开维修。

秀兰也赞叹:“还有那送风筒的设计也很巧妙啊,将前后箱体连接起来一起出风。”

李金库一边点头一边道:“咱目前有三个灶台,一个陶炉、一个铁炉,那就多做几个这样的风箱吧,尤其我炒菜的时候,太需要猛火了。”

之前的兔皮风箱火力不足,现在他们人多,经常一炒就是一大锅菜,火力不猛根本玩儿不转。

聊完风箱的事,众人晚饭都吃饱了,桌子也收拾干净,准备休息一会儿就睡觉了。

这时麦克和玛丽两人一起过来找沈曼如。

“什么事?”沈曼如问道。

只见玛丽满脸通红,扭捏得看着麦克。

麦克也不太好意思,支支吾吾道:“曼……曼如姐,今晚我们想住爱……爱爱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