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你好啊!2010 >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只是

Video Cover Image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只是 (第1/2页)

微看书 vks.cc,最快更新你好啊!2010!

对于在场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程行第二句的至善至恶人心最好,因为这句跟李冶的八至一样,都带着哲学性的辩证法,而且从规律上,跟李冶的那首也很符合,有着对立面的善恶,人心也能用善恶这两个字去形容。

而在蕴含哲学性的辩证法上也很好,在某种时候,人心即是最善的也是最恶的。

但饱读古代诗书,对于古代佛道两家典籍同样有着很深研究的袁行明,却最为喜欢程行所做的第一句,在李冶的八至后,他也曾让许多学生,甚至一些带过的文学院教授和对诗词很有研究的专家在这八至后加补过,包括他自己也做过。

但都不如程行的这一句,这一句也是他认为最好的。

古代的文学家,对于佛道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儒释道三家对于古代文学都有很深的影响。

所以,要想真正的了解透彻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了解佛道的经典着作。

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他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态度,就是广泛吸取,兼而收之,这在他的为人处世和许多作品中都能体现,在政治上,他用儒家的经世济民,在生活上,特别是晚年遭遇困境时,特别喜欢佛家的静和道家讲究的顺其自然。

因此,在人生三贬里,才能做到如此豁达。

才能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诗词流传下来。

因此,对这些越是了解,便越知道程行这句至实至虚妄语妙在何处。

特别是李冶写这首诗,就是以道家女冠的身份,因佛门僧人而写的。

道家讲究虚实,佛门讲究妄语。

一句,既有虚实带来的辩证,又兼两道,还有虚实辩证中延伸出来的无数哲理。

一件事情,如果看不透虚实本质,那么一切都是妄语。

因此程行这六个字,无一不是妙境,无一不在生花。

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所带来的魅力。

极简,却又包罗万千。

袁行明此时便向在场的众人解释起了程行这句妙在何处。

众人最开始还真有些不懂程行这句话有何处妙的,但在听完袁行明的解释之后,他们对程行的钦佩就更加多了,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真正有用的东西。

袁行明在给学生们解析鉴赏完程行这句诗之后,看着他还没有坐下,便不解地问道:“刚刚不是抬手示意让你坐下了,怎么还不坐下?”

“袁教授,我还是站一节课吧,刚刚确实是我没有在您的课上好好听课。”程行对于这些用心传授知识的老人还是很钦佩的,虽然近些年有许多教授败坏了教授这个职位的含金量和名声,但像是袁行明这样的教授,不仅有真材实料,对教学也是很用心的。

“哪那么多废话?我让你坐你就坐。”袁行明开始吹胡子瞪眼了起来。

他不喜欢那些磨磨唧唧扭扭捏捏的学生。

袁教授都这么说了,程行只好坐下了。

本来作为惩罚,他还真想站一节课呢。

不过程行刚坐下没多久,下课铃也就打响了。

袁行明并没有占用学生的下课时间,下课铃打响后他便站了起来,旁边有随行人员过来搀扶起了他,虽然身体看着还坚朗,但毕竟七八十岁的高龄了,校方还是很怕袁行明在来浙大上课的时候出问题的,不过随着身体的年龄越来越大,袁行明来授课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要不是他坚持两个月还来学校为学生们讲一次课,学校是不会在他这么大岁数的情况下,还邀请他来学校给学生讲课。

毕竟袁行明在中国古代文学界,算是国宝级的人物了。

他不仅是国学研究院的院长、还是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主任,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和中华诗词研究院的院长。

这种级别的大师,年龄又这般大,换做其他人,早就不去学校讲课了,因为讲一节课是很累的,而且收入也并不算高。

他们只需要上上央视或者是省级卫视的一些文学类的节目,成为节目的特邀嘉宾,在上面偶尔讲几句话,绝对要比去学校讲课授课要赚的多。

但袁行明却坚持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都给学生们倾囊相授。

因为来校讲课一次不容易,基本上每次都是两个月来一次的原因。

每次来浙大的古文系的时候,别管是大一还是大二的,都会有许多人赶着来听。

比如秦念,袁老教授的课,她基本每次都来。

程行,也专门为了这堂课,在新书演讲宣传宣传到一半的时候,回了趟浙大。

不过袁行明起身后并没有着急离开,他跟身边的随行人员说了些什么,然后那名随行人员点了点头,向着程行走了过去。

“您好,程行同学,请先留步一下。”那名大约二十多岁上下的随行人员很有礼貌的对着程行说道。

“您好,请问有什么事情吗?”程行很客气的问道。

他知道这人是袁教授的随行人员。

那人拿了一张名片出来,然后递给了程行,他笑着说道:“袁老让我过来跟你说一声,你刚刚在李冶的八至上又添上去的那四至写的很好,即便没有至实至虚妄语这一绝佳的妙笔,那句至善至恶人心也是极好的一句,袁老近些年特别喜欢这首诗,这道给八至添至的题,袁老前几年在诗词学会的时候,也曾给诗词学会里的人留过,虽有许多做出来的,但都不如你这两句,袁老的家距离这里不远,就在浙大附近,袁老让我告诉你,有空常去坐坐。”

这最后一句,才是袁行明让他跟程行所说的话。

袁行明惜才也爱才。

他确实喜欢程行刚刚在极短时间之内便想出来的这两句。

早在去年程行那篇《灯火》出来的时候,袁行明就有听说过他,后来程行的名气越来越大,袁行明读过程行的文章也就越来越多,起初的袁行明还不信程行真有如此大才,他不是不信程行写出来的那些绝好文章,也不是不信程行能在这个年纪将这种文章写出来。

中国大地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天才少年。

古代以少年之龄书百世经典的少年天才数不胜数。

只是袁行明有些不信程行这些的文章都是在应试的时候当场做出来的,当场做的文章,和用了许多时间做出来的文章可不一样,这两者的差距可太大了。

因此袁行明对于程行做出来的成就确实有些存疑。

他许多时候都有想过,是不是考试的时候提前泄题,或是有人提前写好的稿子让程行去背的,又或者是程行知道了考题,提前花费许多时间去准备的。

但《安城》的出世,让袁行明的存疑少了许多。

因为诗词文章可以蒙混过关,但一部几十万字的巨着,让别人代笔,那也就太难了。

而且代笔的人要真能写出《安城》这样的作品。

那他自己就可以成名,何以再给程行代笔?

而且《安城》前半段是扎实的乡村写实文学,后半段却又笔锋急转,陷入了少年作家才有的儿女情场中,写作内容虽然大变,但是写作风格和文风却是一样的。

如果是代笔,后者不陷入庸俗的校园言情里,以前者的偏乡土和县城文学的风格写下去,《安城》这本书在文学界引起的轰动绝对比现在更要大,它不仅能获得更多作家的喜欢,也会获得更多评论家的喜欢,而获得了评论家的喜欢,距离获奖也就不远了。

但后面,《安城》终于从中年人变成了少年人。

其实程行重生后新编修的《安城》,确实已经跟前世那个《安城》大相径庭了。

前世的《安城》,在安城乡村和县城的描写上,虽然也有,但并没有这一世那么多,程行在童年乡村,少年县城里的描写,确实要比前世多很多。

这就跟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青春对于童年的感怀都不同一样。

程行在刚写《安城》时间对童年乡村和少年县城的感怀,是跟三十多岁时又不一样的。

而此时程行的文笔,已经趋于成熟,到了最佳的状态时期。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人,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都是他状态最好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