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38章 《宋史》何以没给号称北宋第一全才的沈括单独立传?

第38章 《宋史》何以没给号称北宋第一全才的沈括单独立传? (第2/2页)

沈括这些原本针砭时弊的主张却被蔡确、吕惠卿等人不怀好意地中伤,说他这是\小人行径\,是\墙头草\,是为了取悦旧党而急于跳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复相后,即对沈括开始不满,以为他倒向旧党,从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上,有人认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调查两浙农田水利工程。期间,他与好友苏轼多有诗文往来。沈括回京复职时,说是他最先将苏轼在诗文中讽喻时政的句子找了出来,专题报告给了宋神宗。

由此,引发\乌台诗案\,御史台当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苏轼。沈括也就更加坐实\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则是沈括取得灵武之役的胜利后,向朝廷提出经营横山、构造城防抵御西复的建议。

宋神宗同意后,委派钦差大臣徐禧负责鄜延的防御事务。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边地,便无视沈括的主张,偏着力修筑边远的永乐城。

沈括为避免与徐禧正面冲突,没有阻止,任徐禧决断一切筑城事务。

元丰五年,西复抓住战机,一举攻陷永乐城,徐禧及宋军2万五千人被杀。沈括在增援无望之下,只得退守绥德。

宋神宗恼怒之下,将沈括撤职查办,贬为筠州团练副行使,随州安置。

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大赦天下。沈括改到毗邻故乡的秀州任团练副使。后因整理《天下州县图》有功,于元佑四年任朝散郎。

由此,沈括获准得以归隐润州,安度晚年。

四、沈括的悲凉

沈括陡转直下的命运,其实也很悲凉。这位集大成的科学家,一代\科学巨匠\,却被视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从而被打入另册,人们不怎么看好,以致《宋史》也没有为他单独立传。

这是沈括的不幸。当然,也是他致命的缺点造成的。

沈括最大的缺点就是个性懦弱,遇事妥协。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圆润的处世艺术,不愿\斗争\,习惯于秉持\老好人\思想。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不同的变法主张。

这明显不合时宜。其实有不同的观点,并没关系,变法前前提出多好。

可沈括却担心那时提出不同的看法,会与恩相王安石起正面冲突,抹不开情面之下,从而放弃了指出早已发现的变法中的问题。

沈括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这在尔虞我诈的宦海极有可能是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在后来的钦差大臣徐禧筑永乐城一事上,沈括仍没吸取教训,还是遇事妥协,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沈括明知应修筑古乌延城防御,面对徐禧坚持要修永乐城时,却担心与他起正面冲突,便没阻止,听之任之。

怎能不在损失惨重的\永乐城事件\中受牵连?

就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中,沈括其实也不是始作俑者,他是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找到了由头有意栽赃所致。沈括只能\背锅\,成为不折不扣的整治陷害朋友的\小人\,留下千古骂名。

沈括的悲凉说明:

一个人,不能埋头于科研之中,还得在意脚下的路,需直面人生时,要敢于\亮剑\,不能懦弱示好,失去底线地\和稀泥\,一味当\老好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原则的妥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到头来,自己还会被\反噬\,从而遗臭万年。

这样的代价不会\双赢\,其实是\双输\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