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诡三国 > 第3274章扬起的飞尘

Video Cover Image

第3274章扬起的飞尘 (第1/2页)

微看书 vks.cc,最快更新诡三国!

如果谁都能事后得到了结果之后,再去反推之前的过程,那么人人都会是诸葛亮,但是只有在事情还没有生之前,就能提前做好了预案的,才能算是智者。

斐潜不算是智者,但是他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毕竟这么多年来,身处在这大汉旋涡之中,又是身居高位,掌握了足够的资讯,如果还是处处都被算计,而不是谋划在事前,那么对于斐潜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失败。

仅从战略的层面上来说,曹操进攻河东的运城盆地意义不大。

因为河东运城盆地,是一块『通』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既为通形,则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胜。

高阳不是某个县城,而是指高处和阳面。曹操先在中条山修建大营,然后才逐步进入河东运城盆地,这无疑就是其兵法理解透彻的表现。

可是这个『通』是有时效性的。

因为春汛要来了。

受到倒春寒的影响,大河上冻的时间比往年更长,这使得曹操在前期渡河的时候更具备有威胁性。因为曹操可以有机会打通河东到关中的几个渡口,不仅是威胁平阳,也可以进兵关中。

但是很可惜的是,曹操的这个战略被破坏了。

司马懿超常挥,拦住了曹洪的脚步。

即便司马懿没能挡住曹洪,那么峨嵋岭上的张绣会成为临汾的新防线,而在大河西岸,庞统带着骑兵已经移军左冯翊,一样不会给曹军留下什么偷袭关中的机会。

曹操的第一步拉扯,没能成功。

包括曹操试图引诱斐潜的计划,也同样是失败了。

斐潜的沉稳,超出了山东这些人的想象。

在山东人的印象之中,斐潜应该像是那些西凉武夫一样,动不动就是抚摸着长枪大叫饥渴难耐,然后就是带着人马咣咣咣的往上冲……

山西擅攻,山东擅守,这是大汉的认知。就像是经常有人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实际上是同一个道理。因为原本在山东的庄园经济政治体系,决定了山东人的习俗和选择,而山西和游牧结合较深,也导致了山西人有游牧的一些习惯。

斐潜不来主动进攻,那么原本的通地,就在渐渐的变成了挂地。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所以后续曹操就开始翻脸逼迫运城盆地之中的乡绅士族,开始大规模的驱赶运城百姓……

甚至杀戮河洛的民夫。

这些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曹操随便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都有其中的战略意义。

就像是在道路上扔下金银钱财,故意假设在山林之间的旌旗战鼓等等,其实都是为了整体的战略目的而服务的。

曹操如今将运城盆地里面的乡绅士族,逼进了毫无退路的死地,以生死为要挟,以金银权势为饵,再辅以大义和经学的名头,让运城盆地的这些河东土著再没有任何骑墙的可能,如此一来,曹操其实就如同杨修猜测的一般,实际上已经是做好了撤军的准备。

用运城盆地的土著,人口,财富,来掩盖曹操进攻不利的事实,旋即还可以进行包装一番,证明自己是在河东获得了胜利。

而在这个计划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曹操必须逼迫斐潜出来一战。

若是战有利,那自然不用多说。

若战不利,曹操就会立刻撤退。

反正曹操他已经获得了一部分的收益。

即便是这个收益和其战争支出完全不相互匹配,但是只要平均一下,数据上玩弄个花活,也就足以蒙蔽那些无知的百姓了。

撤退的方向其实也非常的明朗,是以中条山大营为防御点,从潼关坂道、陕津、以及轵关道往外撤。至于带不走的残兵伤兵什么的,曹操都会留给斐潜。并且会最大可能的煽动起这些残兵伤兵的热血,进行最后的搏杀。所谓哀兵必胜,是因为在那种绝望的心境里面,所产生的破坏力近乎恐怖。

只不过斐潜一直都没有理会曹操的搔弄姿。

所以曹操很急。

着急的原因是曹操他们快到支撑的临界点了。

再不战,就会产生出连锁的崩塌……

在潼关南岸之处,许多修建了一半的木制浮桥松松垮垮的挂在南岸,却无人再继续劳作,前些时日如蚂蚁般密集的民夫突然消失了,几处军营模样的地方也是空空旷旷,里面堆积的木料也没有人去搬运和处理。

潼关下城在连续作战之中已经被曹军不惜人力的破坏了城墙,毁成了废墟,但是曹军却无法继续进攻麟趾塬上的潼关上城。

原因很简单,什么叫做麟趾?

因为通往潼关上城的道路,就是这麟趾之间的缝隙。

类似的,通往峨嵋岭的道路看起来很多,每个褶皱似乎都能爬,但是主要的通道就只有那么几条。后世的基建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是不是远远超出汉代了?但是在峨嵋岭的主要通道上,依旧还是那么几条,也不可能到处都是通道。

所以曹操想要交战,就只能将斐潜引诱下来。

这一点,作为前线将领的核心,曹休也是清楚的。

骠骑军放弃了运城盆地,前锋缩回到了峨嵋岭之上。只留下了侧翼的司马懿在蒲坂一线。而曹军则是在坡下,安邑,闻喜三地驻扎了前进营地。

曹休令刘柱在坡下竖立起了曹氏将领旗帜,准备引斐潜军前部张绣决一死战。以曹休所设想,张绣定然也是想要战的,否则之前就不会一度领兵突袭了曹军前进营地。所以曹休希望通过引诱张绣到坡下作战,消耗一些骠骑人马,进而将斐潜从临汾引出来。

随着春天的脚步匆匆离去,夏天姗姗来迟,似乎在这一片土地上的草木都有些陷入了迷茫。

坡下距离峨嵋岭垭口十五里之处,已经和之前完全变了模样。

这里成为了刘柱扈质的营地。

在营地的外围被挖出了两道深沟,而且还插上了削尖的木桩。寨墙也是用泥土厚厚的覆盖在了木墙上,轻易不会被引燃。营地之内架设了高高的哨塔,日夜都驻扎着值守的兵卒。

在营地往峨嵋岭方向上,是一片开阔的旷野。整个地区没有复杂的地形。只有稀疏的灌木,连些许遮挡之物都没有。

其余的地方也并非是平地,而是长满了植被,蕨类植物居多。

峨嵋岭对于河东运城盆地,虽然不像是太行山对于山东一般的高耸入云,陡峭绝壁,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难行了。人类经常行走的通道,植物动物都退散了,只剩下松软的黄土,风吹来便是一层飞沙。如果不走寻常路,爬到一半脚一滑,哧溜回去原地,白费功夫也是常见。

步卒不好走的地方,骑兵同样也难以通行。

因此刘柱和扈质的营地,就等于是看住了此处的这个垭口。

刘柱正爬上了哨塔,朝着峨嵋岭眺望。

刘柱是山东人,所以他一度也是认为来打关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大汉只有一个大汉天子,自然也就只能有一个尚书台。西京尚书台能算是怎么回事?可是等他真的跟着曹操一路打到了河东之后,收复关中的心思却不知道为什么渐渐的黯淡了下来。

或许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去多想。

当年在山东拜在曹操麾下的时候,刘柱对于曹操还是颇为佩服的。

曹操在年轻之时,是持刀屠龙的勇士。

先不说是不是真屠了多少龙,但至少是敢持刀向着恶龙出怒吼的勇士。

而在当时,有很多很多的所谓名士,都紧紧的闭着嘴,实在是被逼急了,才会偶尔蹦出一两个不痛不痒的词语来批评一下。

后来在酸枣,也是曹操真朝着董卓亮出了刀,即便是被殴打得不省人事。而其他的山东诸侯,地方大儒则多数是朝着董卓亮出了中指,然后回去喝酒而已。

转眼就十余年过去了,如今再和关中,和西凉武夫再次作战,刘柱却觉得似乎有了很多变化,回想起当年的那些事情,便如梦幻一般。

隆隆的马蹄声,将刘柱从回忆中拉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