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青云台 > 青云台 第159节

Video Cover Image

青云台 第159节 (第2/2页)

他没有回城西草庐,而是去了太傅府,那个他和张正清曾经长大的地方。

太傅府养的都是有情人,饶是眼下老太傅、张正清双双落狱,府里的仆从也一个没走,张远岫独自在他从小学书学画的书斋坐了三天三夜,然后对白泉道:“我们走吧。”

马车是五天前的早上离京的,车前就挂着“张”字牌子,城门的守卫虽然瞧见了,然而他们不知受了谁的托付,居然不曾相阻。

刑部尚书道:“马车是往南走的,看样子张二公子往陵川去了。”

他说着,蓦地跪下,“官家,臣罪该万死。”

照理眼下张远岫的身份是万万不能离京的,其中若没有人斡旋,他怕是连城门都迈不出。而有本事让他平安离开的,除了皇帝,只有几位手握重权的大臣了。

老太傅桃李满天下,刑部尚书虽不曾受教于他,早年这位尚书大人仕途坎坷,幸得老太傅爱惜人才,多番向朝廷举荐,他才有了今日。

老太傅垂垂老矣,生命与仕途都走到末路,唯一一个心愿,便是希望张忘尘能够彻底忘尘,饶是深陷牢狱,老太傅也只是反复恳求刑部尚书:“告诉忘尘,他尚没有行远,他还有回头路可走……”

刑部尚书于是想,既然张远岫有罪无罪在两可之间,那么就让他擅自做一回主,也算报了老太傅的恩情了。

赵疏看着跪在大殿请罪的刑部尚书,缓声说道:“朕记得朕作为皇帝的第一回 廷议,几位将军跟章、何二位大人争吵不休,朕就这么干坐在龙椅上,连句话都插不进,像个无关紧要的看客,末了,还是大理寺的孙艾,和几个翰林的文士站出来,问,‘官家的意思呢’。之后的两三年,每到廷议了,孙艾他们几个都会问‘官家的意思呢’,虽然朕的答案在当时并不重要。老太傅总说,朕继位后,他不曾帮扶过朕,但朕知道,孙艾与那几个文士,都是他的学生。”

这个年轻的皇帝在经此一案后显得愈发沉稳,“爱卿平身吧,朕不怪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然说律法严苛,不得逾越,但是纵观此案,没有谁是不曾有私心的,那个画画的先生没有吗,上京告御状的书生没有吗,朕时而觉得,或许在法度之内,该要给情留寸许余地,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刑部尚书依言起身,“多谢官家宽宥。”

“只是,”赵疏叹了一声,“张氏父子三人的执拗是一脉相承的,朝廷宽恕了张忘尘,张忘尘自己能否放过自己,难说了。”

赵疏点到为止,随后问:“你们适才说此案中有几人不好定罪是何故?”

“是这样,”大理寺卿接过话头,“曲不惟、封原等人自是重惩不论,难就难在章鹤书。虽然曲不惟、老太傅都指认章鹤书参与了名额买卖的事实,章鹤书自己也招了,可是,没有实证。”

换言之,没有证物。

唯一能证明章鹤书参与名额买卖的证物就是他伪造的空白士子名牌,此前谢容与虽然查到了制造名牌的匠人,无奈这匠人一年前就过世了,玄鹰司从庆明空手而归。

如果是寻常案子,所有罪犯的供词一致并且完整,嫌犯本人也招了,那么就足以定罪,可是洗襟台之案牵连甚广,章鹤书的罪名大小,直接关系到老太傅、张正清等人的处置结果,如果连一个物证都没有,待告昭天下了,总是难以让人信服。

“物证还是其一,其二么……”大理寺卿迟疑许久,“章鹤书他,到底是国丈。”

仿佛就为了应答这句话似的,一名小黄门亟赶到宣室殿外,在殿门口跪下,“官家,您快去元德殿看看吧,皇后娘娘她……她请出了凤冠与袆衣,说要将贵物归还皇祠。”

将大婚时的凤冠与袆衣归还皇祠,这是废后才有的礼制。

章元嘉这是……要自请废后?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听了这话,连忙退开一旁。

赵疏脸色也变了,下了陛台,疾步朝元德殿赶去。

第208章

午后的元德殿格外安静,晴光斜照入户,浮在半空的尘埃清晰可见,守在殿门的侍婢见赵疏到了,无声地退下。

章元嘉等候在殿中,她穿着一身素衣,两侧长髻是垂下来的,一支钗环都没有佩戴,这是戴罪的发饰。看到赵疏,她难得没像从前一样恭敬地上前行礼,许是身子沉了不方便起身,她只是望过来,“官家有日子没来了。”

袆衣与凤冠就搁在她的左边,赵疏的目光落在其上,许久,“嗯”了一声,“前朝事忙。”

章元嘉于是笑了笑。

她都知道的,宣室殿夜审过后,朝政从没有这样繁忙过,各部官员为了厘清案情几乎夜夜点灯熬油,时而有大臣卯时不到就在文德殿外等候面圣。

章元嘉道:“早上收到陵川的急函,说是哥哥病愈了,臣妾很开心,把那信反复看了好几遍。”

赵疏隔着一张龙凤案,在章元嘉身旁坐下,温声说道:“章兰若病势无虞,朕早已叮嘱陵川州府仔细看顾,你眼下当以身子为重,不必为其他事挂心。”

“臣妾没什么好挂心的。”章元嘉说,“后宫诸事有姑母帮忙打理,元德殿的宫人服侍妥帖,早上太医来为臣妾诊脉,说腹中的孩子很康健,生下来一定和官家一样聪颖明睿。唯一担心的就是仁毓,她听说张二公子在狱中婉拒了与她的亲事,到臣妾这里哭了一宿,隔日又去恳求姑母,说不管张二公子是堂上宾,还是阶下囚,都愿意嫁与她为妻,听说后来还是官家给裕亲王府下了一道恩旨,她才不闹了。”

赵疏道:“仁毓是个关不住的性子,裕亲王去得早,朕答应了父皇要照顾她,总把她拘在京中,实在太约束她了。朕今次的恩旨没什么,只是答应让她一个人出去走走,除了两个武卫,不让任何人跟着。她经历得太少,不明白做夫妻都是要缘分的,张忘尘的眼中没有她,这桩亲事哪怕成了,今后也会离心离德,等她走的路再多一些,看过天地广阔,也许便不会被一时的爱恨得失障目了。”

“官家总是比臣妾有法子。 ”章元嘉很淡地笑了一下,“小时候每逢年节,同辈的兄弟姊妹进宫了,要是闯了什么祸,官家就要帮着收拾烂摊子。臣妾还记得有一年,颐郡王府的四哥儿顽皮,把官家隔日春礼上要念的颂词给涂花了,那颂词等同于皇旨,颐郡王府的另三个哥哥在东宫的宫门跪了一地,给官家请罪,但官家谁都没怨怪,只叮嘱宫人不要把此事说出去。隔日一早,官家着太子服,到了春礼上,竟然把那聱牙戟口的颂词一字不差地念了出来。后来,要不是东宫的小黄门心疼官家多说了一句,臣妾都不知道,官家担心颐郡王府被责罚,一宿没睡把过去几十年的春礼颂词全看了一遍,发现惠政院的春官居然偷懒,每隔二十年就用回同样一份。”

“那时臣妾就觉得官家不一般,看着静静的,话也很少,但无论遇上什么事,总能不声不响地想出应对的法子。”

后来事实的确如此。

赵疏初登帝位的几年那么难,可是他还是一步一步走了出来,兑现了他当初在先帝病榻前的承诺,找到了他要的真相。

常人也许只看到小昭王与玄鹰司是如何排除万难地厘清案情,却不曾想过,在这一程风雨里,那个高坐于宣室殿上的皇帝给予了他们怎样的支持,朝堂异声如万丈涛澜没顶,他每一次力排众议的坚持,才让他们所有人能够坚定地迈出每一步。

“是啊,你是知道朕的。”赵疏越过龙凤案,握住章元嘉的手,“所以你再等等,朕总能想到解决法子。”

章元嘉垂着眸,“表兄都和官家说了吧。”

章鹤书曾经雇庆明的一名匠人仿制士子登台名牌,而今东窗事发,章鹤书不得不托章元嘉送信京外,请那名匠人尽早出逃。章元嘉后来将这封信交给了谢容与,玄鹰司卫玦等人连夜离京寻找证人证据。

可惜卫玦晚了一步,那名匠人早在一年前就去世了。

宣室殿夜审过后,真相水落石出,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因果,谢容与不是个多嘴的人,向赵疏禀明禀完此事后,只说了一句,“娘娘不告诉官家,是不希望官家因她分心,但臣作为兄长,并不忍看到官家与娘娘兰因絮果。”

……

章元嘉道:“臣妾了解官家,遇上再大的难事,官家都会一声不吭地想法子。可是官家如果想出了办法,早就来看我了不是吗?官家为什么不来?因为朝政汹涌民怨沸腾,把官家逼得无路可退,官家明白踏入元德殿的一刻,就到该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我明白的,都明白的,”章元嘉静静地说道,“我知道官家尽力了,所有人都尽力了,包括洗襟台坍塌的前因后果,我也了解清楚了,那些罪过,不是一纸告昭天下的告示就能揭过去的,需要有人切切实实地付出代价,去偿还,去赎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被攻击选 速盾